公众号描述
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其圣山地位的形成离不开胡僧的大力宣介,天竺与中国本土的双重认同,胡僧是相对于中国本土汉地僧人而言,泛指来自天竺和西域诸国的域外僧人。在五台山圣山的形成过程中,《华严经》的传讲和唐代对五台山文殊道场的钦定,是五台山圣山化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胡僧在五台山圣山认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是不能轻视和否认的。
《高僧传》中收录了532位僧人,其中域外僧人59位,译经僧65位,而域外僧人中的译经者,就有49位主要来自西域和天竺;《续高僧传》中收录了675位僧人,其中域外僧人33位,译经僧51位,而域外僧人中的译经者有20位;《宋高僧传》收录了655位僧人,其中域外僧人50位,译经僧44位,而域外僧人中的译经者有29人。
由此可见,僧人总人数中译经者的比例,以及域外僧人中从事译经者的比例,均随着时代逐渐降低,译经的重要性也随着时代逐渐削弱。南北朝时期,域外僧人中的译经者主要来自天竺、西域,当时域外僧人的主要活动就是译经。唐以后,域外僧人译事渐少。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入唐之后,多数经典已译,译经的需求随时代降低,外加译事渐由中国僧人主导,域外僧人的角色慢慢发生着变化。
域外僧人逐渐转而从事其他活动,重心由单纯弘法开始转向求法和修行。五台山的圣山认同最重要的首先是来自天竺的认同。这主要表现在佛教经典中,比如在《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常为说法。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为诸众生说法,及有无量诸天龙神夜叉罗刹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
这些佛教经典是天竺把五台山作为圣山认同的明证。围绕这些经典论据,道宣、澄观等人一直在论证清凉山即五台山,从而在理论上为五台山圣山化铺平了道路。另外,天竺对五台山圣山的认同还表现在胡僧的巡礼活动方面。正因为胡僧内心有着共同的认同自觉,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他们的巡礼活动掀起了中国本土圣山认同的高潮。
隋唐之际,域外僧人出现了一次从弘法到巡礼的转变。隋唐之前的时代,是译经僧极为活跃的时代,域外僧人多为弘法目的,远涉中土。隋唐之后,巡礼活动的重要性逐渐增加。与此同时,五台山作为巡礼活动目的地的域内名山,遂逐渐完成圣山化进程。胡僧对圣山认同的推介与天竺的认同之后,中国本土对五台山的圣山认同也逐渐确立,全社会对圣山的自信心达成共识,使得圣山成为本土信众与胡僧共同、公认的信仰,五台山成为皈依之所与灵魂安寄之地。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便民信息
更多推荐阅读